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City walk没什么好嘲笑的
来源:观察网     时间:2023-08-08 16:02:16

刷到这么一张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很多人都评论说太典了。

我在上海也算是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我大概能想到他们在调侃什么。

很多人眼里,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年轻人特别擅长把一个原本很平常的概念“包装”得特别高大上,特别精致和优雅。

比如所谓的city walk,本质上不就是遛弯散步压马路吗?

露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硬要追溯的话,Camping语根来自拉丁文,能扯到古罗马卫戍部队驻扎地的名称。

但很显然,上海年轻人的camping,至少得有天幕,烧烤,桌游和露天电影,必要的时候还要带着单反和手冲壶。

脱胎于gap year的gap hour看起来就更滑稽,一两个小时的“gap”,不就是午休和摸鱼换个说法吗?

总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换个新的,最好是洋文的名词,一些原本的日常活动,就变成上海年轻人标榜自己精致和时尚的方式了。

甚至还能以此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

比如露营,本来找个没人的草地搭个帐篷就行,后来就变成一门生意,住个帐篷一晚上得几百上千,比很多星级酒店都贵。

再比如运动,装备党一件lululemon七八百起步,穿上先来个360°摆拍。

以及最受争议的city walk,自己散步不花钱,约个人一起散步,突然就人均三位数了……

当然,也包括几十块一杯的“精品咖啡”,动辄上百块的brunch,一份上千,点不了菜还经常订不到位置的omakase等等,好像都和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

打开小红书这类社交网站,看到经常分享类似“生活方式”的用户,多半ip地也都在上海。

打开搜索框搜“city walk”,排在第一个的城市也是“上海”:

但是,为什么这些事物会出现,会风靡?

难道真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有什么大病?

我最近去参加了小红书的马路生活节,开幕第一天就震撼了一把。

开幕式设在了上海南京东路,有着百年历史的永安百货大楼。

8月3号傍晚,在这座欧式老宅的露台上,我们先是看到了一场融合了昆曲,爵士乐,流行乐的音乐节。

这种浪漫,只有发生在上海是最贴切的,它就应该搭配上黄浦江的灯光,缓慢行驶的轮渡,两岸的法国梧桐和倒映到江面上明灭的光影。

昨天我把视频分享到群里的时候,大家都说:

上海的浪漫,真的泰裤辣。

袁娅维唱完最后一首歌,也说出了“这种事好像只有上海能发生,很浪漫。”

接着,所有登台表演过的艺术家,包括弦乐团,管乐团,昆曲团,爵士乐团,合唱团……

共奏了一曲《友谊地久天长》。

在深夜的百年南京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美食,手作,摄影和装置艺术展览。

很多都是小红书用户自己的作品,素材也都取自生活中,仿佛定格了上海的种种掠影,也藏着他们的情绪,困惑,和感悟。

去年,很多艺术生没法线下办展,于是把自己的作品发到小红书上。

今年,小红书把这些作品收集起来,在线下办了个展。

很多作品还挺有意思的。

比如这张图主题是“硅基生命”,说假如有硅基生命,大概长这样。

这张图的钢琴脚穿着鞋,上面放着人类肋骨,四周写着“禁止踩上台阶”。朋友说“大概踩上去就会被做成这样。”

这是沙漏里的沙子和时钟上的指针。指针和沙漏,共同组成了时间荒漠上的草。

作为学生作品,都挺酷的。

总之整个活动都非常浪漫和有趣,宛若一封给上海,也给上海年轻人的情书,告诉每个人,关注当下,关注身边是没错的。

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更是没错的。

这也是小红书用户一直以来的生活态度。

其实我也一直觉得,小红书文化也好,上海文化也好,一直以来都被过度解读,甚至是误解了。

从被争议最多的,上海年轻人喜欢喝咖啡说起。

说真的,以现在咖啡的普及程度,它实在是和“逼格”扯不上任何关系了,有些连锁咖啡馆动辄8.8,9.9一杯的咖啡,以及团购平台时常能抢到几块钱一杯的秒杀价,比很多奶茶汽水都要便宜。

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它只是一款饮料,可以提神,和老北京人喝杯豆汁才觉得能开启一天差不多。

至于五六十块钱一杯,甚至更贵的“精品手冲”,其实就是用了更好的豆子和烘焙方式,把咖啡做得更好喝,冲煮出不同的风味。

我喝不太出来区别,但我有很喜欢喝咖啡的朋友说真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所以本质上还是对饮食的更高要求,类似于红酒有几十块的也有几千块的,西餐有萨莉亚也有米其林三星一样,有人就是愿意去追求更好的口感和品质,同样和装逼没什么关系。

运动和休闲也一样,事实上对很多在上海天天996的年轻白领来说,这两件事的确是刚需,看看大家每次看体检报告心惊胆战的样子就知道了。

但没办法,在大城市,最缺的就是时间。

所以才衍生出了忙里偷闲的gap hour,本质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调侃,和工作生活的平衡。

而对于运动爱好者来说,他们想要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装备,同样也是希望能给自己一个更好的运动状态。

我和很多跑步,健身爱好者交流过,他们都说一款合适的运动装能带来的舒适感都不是所谓“平替”能取代的。

你可以说这种消费性价比不高,但实在没必要嘲讽人家是装逼。

以及被误解最多的city walk。

你说它就是散步、压马路,当然也没错。

但很多时候,报名去参加付费city walk的年轻人追求的也不是单纯地走一走,看看风景。

他们是真的想要换一种方式去探索和亲近上海。

要知道,city walk的付费模式,本质上是花钱请了向导,向导会带你去这座城市最有特色的地方,还会给你讲解它的人文历史。

武康大厦,马勒别墅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那些百年老洋房都住过什么名人,现在归属于谁。

像是这样精心设计过的路线,几乎每一步都是历史和故事。

你可以说这些东西我自己上网查也能查到,但有的人就是想要节省下时间和精力,请个专业的解说员,并且愿意为这个知识去付费,他也没错不是吗?

事实上很多人在北上广深工作了一年半载,都未必有余暇好好看看这个城市,我曾经听一个在深圳漂了大半年的朋友说,他因为工作太忙,每天不是在家,在公司,就是在往返的地铁上,别说景点,连家旁边的公园都没去过。

直到他要离开深圳的那天,突然决定不坐地铁了,打个车去机场。

没别的原因,只是想看看“自己生活了半年多的城市,地面上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说那是他第一次发现,其实深圳的天气很不错,云很好看,绿化做得也好,街边有不少椰子树。

风景很美。

我想很多city walk爱好者,也是不想直到有一天决定离开上海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

尤其是上海很多年轻人都是外来者,他们和这座城市本来是有距离感和陌生感的,请向导陪同citywalk,其实也是他们主动拉近和这座城市距离的方式。

更是他们在这里寻找归属感,寻找生活乐趣的方式。

这是他们用脚步和双眼,表达对上海的爱,也是对生活,对自己的用心。

这有什么可嘲笑的呢?

相反,我始终觉得能热爱真实的,身边触手可及的生活,是一种很可贵的心态。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其实小红书这样的社区也是可贵的。

它告诉我滑雪怎样才能完全平行,新手买自行车怎么用,上海哪家寿司性价比最高,哪里买书最全最便宜。

它也告诉我哪个展览最出片,哪个咖啡馆视野最好,哪个民宿的装修风格可以让我“假装在法国”。

这矫揉造作吗?这无聊肤浅吗?

并不。

这才是和我们日常最息息相关的。

在思考太多形而上学的东西之后,我渐渐开始喜欢上这些真正实际的,对我当下有益的东西。

说到头,不管叫city walk,还是叫压马路,只要是自己去爱生活,有什么可争的呢?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