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西吉万亩高山旱地克服短板挺直生产腰板
来源:宁夏日报     时间:2023-08-15 08:55:44


(资料图片)

西吉县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冷凉蔬菜生长,同时,西吉属于干旱少雨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该县现有耕地面积210.08万亩,旱地占总耕地的93.8%。水资源利用率低曾一度成为当地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的“卡脖子”问题。

如何克服水资源短板,挺直农业“腰板”,让西吉县蔬菜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成为冷凉蔬菜重要产地?答案就在西吉县吉强镇马营村高山冷凉蔬菜基地万亩旱地引水上山低水高用的蜕变中。

郭金囿是吉强镇马营村高山冷凉蔬菜基地的小组长。2017年,33岁的他带着打工多年攒下来的积蓄返乡创业。“回来后,我承包了村里200多亩旱地种洋芋。种了5年,赔了4年。唯一赚钱的一年,是因为降水量多,地里收成好。”

2022年,吉强镇政府牵头,西吉县农业农村局、水务局等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推进“低水高用、引水上山”灌溉模式,将泉儿湾等村的塘坝水引入山上的高位水池,用于创新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平均每亩地产值增加10倍以上。其中,马营村流转7300亩地发展种植高山冷凉蔬菜及杂粮,为全村增收773.85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7%。种洋芋“失利”的郭金囿成为村里流转土地种植高山冷凉蔬菜的第一批参与者。

“刚开始,很多村民并不愿意将土地流转,村里的党员及干部就带头流转。我现在比以前自己种地赚得多。”郭金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工资每月6000元,妻子在孩子寒暑假时去蔬菜基地打零工,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父母有时候也去干,每天各能收入100元,家庭年收入接近10万元。

“马营村土地流转效益73万元、土地项目入股分红3.65万元、用水权入股分红3.65万元、长期务工收入126万元、季节性务工收入57.6万元……”在马营高山冷凉蔬菜基地前的巨幅广告牌上,这份2022年的“收入清单”从年初公示,一直到前不久才被新的内容换下。“马营作为最先发展高山冷凉蔬菜的主阵地,流转土地带来的收入多还是少,得把账算细算清,让农民把收入拿在手上的同时看在眼里。长此以往,农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乡村产业也会发展得更好。”吉强镇党委书记李学智告诉记者。

据西吉县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建立芹菜、甘蓝、菜心、番茄等多元化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总产鲜菜70万吨以上,已成为全国冷凉蔬菜主要生产基地。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质量追溯体系达80%以上,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覆盖率达到100%,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县上充分利用22个闲置水库和骨干坝水资源,建设取水浮筒泵站、滤水井、高位蓄水池和田间供水管道,把县域内河、沟、塘、坝以及水库有限的水资源,上扬到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内,实现‘引水上山、低水高用’2200万立方米。”西吉县委政策研究室负责人李文蛟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盘活75座库坝,用于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

今年,吉强镇高山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2.7万亩。(记者 王瑞)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